
排尿/解尿障礙
泌尿道排尿障礙
提升生活品質,從排尿順暢開始
一、什麼是排尿障礙?
泌尿道排尿障礙是指排尿過程中出現困難或無法完全排空尿液的情況。常見表現如尿流變細、排尿延遲或解不乾淨,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
二、常見病因
-
攝護腺疾病(男性):常見如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腫瘤,壓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難
-
尿道狹窄:由感染、手術、創傷等導致尿道變窄
-
神經性疾病:如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等
-
膀胱功能障礙:膀胱肌肉過度活躍或收縮無力
-
藥物副作用:如抗憂鬱藥、抗組織胺等可能抑制排尿反射
-
自律神經失調:交感、副交感神經不平衡會影響排尿節奏與肌肉協調
三、常見症狀
-
排尿困難、延遲起尿
-
尿流細弱、排尿中斷
-
解尿不完全,仍有尿意
-
小便疼痛或灼熱感
-
頻繁感到尿意但排不出
四、診斷方式
-
病史與理學檢查:醫師會詢問排尿狀況並進行觸診
-
尿液分析:排除感染或其他代謝異常
-
膀胱/攝護腺超音波:評估體積、結構與殘尿量
-
尿流動態測試(Uroflowmetry):檢視排尿流速與壓力
-
膀胱鏡檢查:直接觀察尿道與膀胱內部狀況
五、治療方式
1. 藥物治療
-
α-阻斷劑:放鬆膀胱頸部與尿道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難
-
5α-還原酶抑制劑:抑制攝護腺體積增長,延緩症狀惡化
-
抗膽鹼藥物:抑制膀胱過度收縮,減少尿急、頻尿現象
2. 手術治療
-
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TURP):切除增生的攝護腺組織,解除阻塞
-
尿道擴張術/尿道成形術:針對尿道狹窄進行擴張或重建
3. 磁波椅(星肌動椅)治療
-
利用磁場刺激盆底與膀胱神經
-
增強骨盆底肌力,提升排尿協調性
-
適用於盆底肌無力、神經傳導不足導致的排尿困難
4. 自律神經調節
-
協助重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平衡
-
可搭配磁波椅、認知行為治療、生理回饋訓練與藥物調節
-
適用於因情緒壓力、自律神經失衡引起的排尿異常
5. 生活型態調整
-
定時排尿、避免長時間憋尿
-
攝取適量水份,避免膀胱過度膨脹
-
執行膀胱訓練與骨盆底肌群強化運動
6. 遠紅外線熱療
-
利用遠紅外線穿透組織產生溫熱效應
-
促進骨盆區血液循環、減輕攝護腺與膀胱周邊緊繃
-
幫助緩解尿頻、尿急、排尿不順等自律神經性症狀
-
適合血液循環不良、慢性發炎、神經調節功能不佳者使用
七、結語
泌尿道排尿障礙雖然常見,但透過正確診斷與整合治療能有效改善症狀。
包括磁波椅訓練與自律神經調節等輔助療法,在部分患者中能帶來顯著改善。
如有疑似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評估,提升排尿品質,也讓生活更自在。

*請於門診結束前20分鐘完成報到
掛號費150元,部份負擔50元
未帶健保卡押金600元+當日掛號費用200元共800元,一週內補卡退還押金600元
早 診 9:30 ~12:30 |
午 診 14:30 ~17:00 |
晚 診 17:30 ~20:30 |
|
---|---|---|---|
星期一 | |||
星期二 | |||
星期三 | |||
星期四 | 特約門診 |
||
星期五 | |||
星期六 |